古之君子:循礼而动 畅行天下
文/陈金海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儒家学说是其底色。儒家文化的典型特征是注重德性。耻德是众多德性论述中的一项核心内容。孔子说“行己有耻”,,都是在表明,知耻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的重要性。由前述人的两种自然倾向观之,只有不断地用后者克服前者,才能真正做到有耻德。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克己复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里,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体现了耻德与循礼的关系。
克己复礼为仁(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以礼驭耻
以礼驭欲,纵欲而耻。知耻是一个与礼密切相关的德性。在《孟子·告子下》篇中,陈臻问孟子:“古代的君子,要怎样才可出来做官啊?”孟子说:“国君接待他,如果恭敬有礼。有所进言,就准备实行,君子就可就职;国君虽然对他的进言不去实行,但对他依然恭敬有礼,便就职;如果君子早上没饭吃,晚上没饭吃,饿得都出不了门,君主知道后说:‘我在大政上不能实行他的主张,又不能听取他的进言,使他在我的国土上忍饥挨饿,我感到羞耻。’如果这样,君子也可以就职。”这里孟子将耻与礼联系起来,同样突出了礼的重要性。
一个人只有循礼、讲礼,才能真正做到远耻辱。孔子云:“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循礼、讲礼之所以能够远耻辱,是因为礼在本质上是表达一种合理。
礼,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必备要素,而且是国家秩序的保证,因而无礼的行为君子不会去做。曾子此语是与有若辩论晏婴故意以非礼之俭矫齐国奢侈之风是否合于礼时的答话,其大意是说,如果国君治国无方,君子就难以做事情都按礼数。国人奢侈成风,就应表彰节俭的榜样;国人若过于节俭,就应当向他们重申应遵循的礼数。因此,一个人无礼,不仅会给个人带来耻辱,而且会间接影响到国家或社会。
如果礼出现了问题,那么其在根本上是指人出了问题,即人的言行、品质出了问题。
恭近于礼(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仁为耻
在孔、孟等早期思想家眼中的耻,是一个与仁或仁义密切相关的概念,故而孔子讲“里仁为美”。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并付之于行动,就应该感到耻辱,“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孟子也说:“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是很重要的,不仁不智,无礼无义,就只能被别人役使。被别人役使却以此为耻,就好像造弓的人以造弓为耻,造箭的人以造箭为耻一样。如果真的以其为耻,那就不如好好实行仁。
讲仁,就要爱人,因为“仁者爱人”,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与儒家所讲的忠恕之道贯通了起来。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大意是说,讲仁爱的人,一定要有为别人着想之心,要尽心尽己,要做到“为仁由己”。用一个字来表达,就是要做到“忠”。这里的“忠”,不是指臣对君的那种忠,而是指尽己之心、尽己之力的意思。
修身养性(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令尹子文(令尹在楚国相当于宰相)是一个勤政廉洁、忧国忧民的好官吏。他总是第一个上朝,直到傍晚才饿着肚子回家,他平时衣着简朴,非常节俭。楚成王想给他增加待遇,可是他总是避而不受。一些人觉得不可思议,就问他说:“你为什么总是逃避楚王给你的财富?”子文回答道:“为政者要想民之所想,要为民谋福祉。当老百姓处于穷困时,自己想着发财,这叫苦人民、肥自己,这与损人利己无异,这样下去,他的死期就快到了。我是逃避死亡,不是逃避财富啊!”子文曾经三次出任楚国的令尹,他每次上任的时候,都没有高兴的神态,每次卸任的时候,也没有难堪的脸色。当新官上任的时候,他总是耐心地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处理政事,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料理政事。所以,令尹子文的言行,连孔子都称赞有加,说他是一个懂得忠道的人。
云山苍苍 君子之德(资料图 图源网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愿承受的事情或不想要的结果,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自己不想做的事,还要强加给别人,这叫无耻。朱熹曰:“推己之谓恕。”因此,这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让人知道“恕”,懂得恕道。
尽心尽己的“忠”与推己及人的“恕”,是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共同体现在孔子所讲的“仁爱”之中,其真谛是善待他人。一言蔽之,唯有做到“仁者爱人”而“行己有耻”,才能真正通达于天下四方。
《中华传统八德诠释丛书》书影
节选自|《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耻德诠解》,原文有删节。中国方正出版社授权发布,版权归出版社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收听语音版文章播报请上微信搜【腾讯儒学】(ruxue_qq),关注公号,点击菜单栏“语音播报”按钮,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 儒家·女性·生态:多元现代性语境中的儒家女性伦理何以可能2017.06.12
- 近以修身 远以处众 从破除“人生四贼”开始2017.06.12
- 儒家源泉 知易行易2017.05.24
- 曾国藩修身十二则:现在就给自己制定计划吧!2017.05.08
- 顾炎武的担当:匹夫当廉耻仁爱 修身齐家志怀天下2017.05.05
相关搜索
为你推荐
-
父亲节:说说中国的父子关系和“隔代亲”
2017-06-15 11:02:18
文/凌俊峰一年一度的父亲节就要到了,这个节日在中国的影响力可能并不如母亲节。因为中国的父子关系,似乎是平淡的、甚至是严肃的。我们习惯于用“严父慈母”来形容自己的家庭关系。连我们熟悉的歌《常回家看看》,歌词都是这么说的:“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跟爸爸谈谈。”看来,似乎跟爸爸在一起就只能谈
-
“子不教 父之过”:古代父亲的三大教子之道
2017-06-15 10:14:39
文/王素绚《三字经》里说:“子不教,父之过。”古代社会,父亲作为责无旁贷的“一家之主”,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代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更多偏重于对子女道德品质的培养,其中很多道理和智慧,都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古代父亲的教子之道(资料图图源网络)一、做人立品,躬行仁义对于品德修养的学习是古
-
事业亲子两不误:“模范爸爸”苏洵和他的“文豪”儿子们
2017-06-15 09:33:29
文/金钟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父亲:或是为了家庭的柴米油盐,经常在外出差,长期不归,一年能见到孩子的机会很少;或是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在本地找了个普普通通的工作,虽然能够每日陪伴孩子,让孩子享受父爱,却总是心有不甘;或是拿着勉强维持生计的工资,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父爱(资料图图源网络)似乎没有一个
-
古之君子:循礼而动 畅行天下
2017-06-14 15:39:17
文/陈金海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儒家学说是其底色。儒家文化的典型特征是注重德性。耻德是众多德性论述中的一项核心内容。孔子说“行己有耻”,,都是在表明,知耻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的重要性。由前述人的两种自然倾向观之,只有不断地用后者克服前者,才能真正做到有耻德。用孔
-
清风峻节:羊城有廉吏 佳话代代传
2017-06-14 10:50:42
唐、宋、元、明、清至近现代,广州地区出现了一批廉洁为官的典型,他们清廉为官的事迹脍炙人口,代代传承,构成广州地区清廉历史画卷,熠熠生辉。
-
好书良友 一生清福:一部《菜根谭》 教你做个有趣的人
2017-06-14 10:19:37
文/清江“忽睹天际彩云,常疑好事皆虚事;再观山中闲木,方信闲人是福人。”江山风月,无非自然;随缘自适,闲便是福。天地尚无停息,日月且有盈亏,何况是区区人世,怎能够事事圆满,时时暇逸?只是向忙里偷闲,知足常乐,则操纵在我,作息自如。随缘自适,闲便是福(资料图图源网络)闲情不在高远处,日常生活中之盆景风
-